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生命,既有生长,也有消亡。生命教育,既关乎生,也包含死。谈“死”色变,是对“生”的全然迷信与绝对追求,亦是对“死”的曲解与不敬。
在我们的教育中,有大量的安全教育、成长教育,却较少有关于认知死亡的教育。当知,认知死亡也是生命教育的题中之义。受传统文化影响,中国人看重好运、吉祥、福气,喜谈“生”,却总避谈“死”。这样的观念需要转变。
清明节,我们带着孩子祭奠先烈、缅怀先人,也别忘了为孩子上一堂生命的课。或是通过“重如泰山”与“轻如鸿毛”,告诉孩子生命的重量与质量;或是通过或长或短的墓志铭,让孩子收获生命的感悟与前行的力量;或是通过存在与消亡,带孩子了解生命的历程。生如无绝期,命之可贵便无从谈起。正因生命有度,我们才要告诉孩子生当有质。认知死亡,是生命教育中不能回避的话题。只有直面生死,不避讳地带孩子认知死亡这件事,孩子才能真正认识生命、善待生命、珍爱生命、敬畏生命。
只有当生命教育既谈“生”,也说“死”,我们的生命教育才是成功的。只有当我们的教育能直面“生死”,我们的孩子才能正确认识“生”与“死”。 ⊙本报记者 邹美玲
关键词: